小学生古诗词阅读题( 六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25.《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27.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29.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30.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31.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
小学生阅读题(带问题、答案)文章题目:用劳动换来果实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诵读是有声的艺术,它不是静寂的字符 。
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其乐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
关键词:传统 语感 积累 兴趣 方法 创新 以人为本 一、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 。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 。
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 。
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
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 。
《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
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 。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 。
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
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 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 。
l 定时间 。
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 。
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
l 造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