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的代表任务( 七 )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
所谓“以诗为词” , 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
有了词题和词序 , 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 , 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 , 也始于苏轼 。
词中使事用典 , 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 , 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 , 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 , 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从本质上说 ,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 , 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
苏轼写词 , 主要是供人阅读 , 而不求人演唱 , 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 , 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
正因如此 , 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 , 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
也正是如此 , 苏词像苏诗一样 , 表现出丰沛的激情 , 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
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 , 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 , 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 , 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 , 苏轼是关键人物 。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 , 偶尔作歌 , 指出向上一路 , 新天下耳目 , 弄笔者始知自振 。
”强化词的文学性 , 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 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 。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
2、诗作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 , 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 , 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 , 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
更可贵的是 , 苏轼...
唐宋文化1.初唐四杰指的是?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是?盛唐...1.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 骆宾王 杨炯 卢照邻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是?盛唐边塞诗歌的代表诗人是?3.唐传奇是小说的一种 , 其代表作有陈鸿的( 长恨歌传 )、元稹的( 《莺莺传》 )、( 李朝威 )的《柳毅传》以及( 白行简 )的《李娃传》.4.唐代草书大家张旭何怀素未草书而绝 , 世谓“( 狂草 )”.5.玄宗时的画家吴道子善画人物 , 他的人物画用晕染法 , 衣袋飘扬犹如风动 , 人们称之为“( 吴带当风 )” , 他兼善山水画 , 重在写意 , 人称“( 疏体 )”.6.《史通》是谁写的?刘知几7.唐代“古文运动”的发起人是( 韩愈 )和( 柳宗元 ).8.词是隋唐时星期的一种乐可歌、词式长短不齐的新诗体.因为词本来是配乐歌唱的 , 所以又称“曲词”、(曲子词 )、( 歌余 ).另外 , 词的句子一般都长短不齐 , 所以又叫“( 长短句)”.
苏轼写西湖的诗五首展开全部 1、《饮湖上 , 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2、《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 , 荷花夜开风露香 。
渐见灯明出远寺 , 更待月黑看湖光 。
3、《开西湖》 苏轼 伟人谋议不求多 , 事定纷纭自唯阿 。
尽放龟鱼还绿净 , 肯容萧苇障前坡 。
一朝美事谁能继 , 百尺苍崖尚可磨 。
天上列星当亦喜 , 月明时下浴金波 。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 白雨跳珠乱入船 。
卷地风来忽吹散 , 望湖楼下水如天 。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 无主荷花到处开 。
水枕能令山俯仰 , 风船解与月徘徊 。
拓展资料:1、人物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 字子瞻 , 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世称苏东坡、苏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