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的代表任务( 九 )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 , 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 , 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 , 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 , 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 , 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 , 难度越来越大 , 题型越来越完善 , 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 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
无论从教材角度 , 从高考角度 , 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 , 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 成为每一个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
读《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有感300字【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四季歌” , 编者的意图一是要学生有一双发现四季之美的眼睛 , 有一颗感受四季之美的心灵;二是希望学生在欣赏课文文字美的同时热爱大自然 , 得到生活的启示 , 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感 。
《唐宋诗中的物候》的教学应较充分地体现这两点 , 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候现象和着重理解唐宋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 更要使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 , 受到情感的感染 ,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接触过说明义 , 对说明文的特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
教学时学生对文中引用的唐宋诗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障碍 , 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
具体的教学中不应重点讲解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再加上本文内容单一 , 教学中应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形式的单一、文章解读的单一 , 所以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 尽量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语文味” 。
1.处理好知识理解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说明文的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 , 本文教学中对物候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虽然是教学重点 , 但对文章语言的学习和品味 , 情感的熏陶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
作者是通过语言来呈现文章内容 , 学生是通过语言感受去理解文章并受到感染的 。
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 ,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
所以教学中设计两个环节来处理知识理解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 一是在课堂导入后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理清文章条理 , 在理解物候知识的同时 , 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的能力 。
二是在学生把握物候特点后 , 进行句子或段落个人欣赏 , 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 , 还可以在语言表达上与刚刚学过的散文篇目进行比较 ,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体验、理解的能力 。
2.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 ,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 , 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
”因此 , 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 , 而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就能达到此目的 。
教学设计中围绕对物候现象的理解 , 用几轮比赛的方式 , 使每个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 , 既可张扬学生的个性 , 又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
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 ,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论 ,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 , 师生激情飞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
3.处理好课文内容与课外延伸的关系教学的目的就是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自己解决新的问题 ,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 所以课外延伸拓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 。
教学设计中 , 抓住对唐宋诗中的物候现象的理解 , 把握物候特点后 , 我们可让学生大胆地跳出文本 , 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对涉及到月、露、风、云、花、鸟等的诗句进行物候知识的延伸 , 使学生认识到唐宋写景诗歌的实用价值;利用北京土土的物候曰记 , 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物候变化的习惯 。
这些课外的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的诠释 , 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评价 , 也是学生情感培养的一次心灵的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