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意境营造( 二 )


第4节,写榆阴下的清潭,即拜伦潭 。
康河的上游,河身曲折多弯,那里有闻名的拜伦潭,传说当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常在那儿游玩,诗人在剑桥读书时也常来这里游玩 。
在这一节诗里,诗人完全超脱了现实而进入了幻境:那浓阴覆盖着的潭水,不是纯净无色的清泉,而是五彩缤纷,斑斓多姿的“天上虹”;可惜它“揉碎在浮藻间”,这“彩虹”,就是“沉淀”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梦” 。
这“梦”像“彩虹”,很美;但是它“揉碎”了,又很凄楚 。
读这一节诗要注意“沉淀”一词 。
“沉淀”,意即这是过去的而且积淀在心灵的最深处,那“彩虹似的梦”就是长久以来隐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秘密 。
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原来,《再别康桥》是诗人心灵的“放歌”,是诗人“隐私”的“曝光” 。
诗人的“隐私”是什么?是美好的理想破灭了,还是绚丽的爱情化为了泡影?第5节,写康河泛舟 。
康河是美的,在夕阳西下的时刻,驾一叶小舟,撑一支长篙,穿过垂柳榆阴,划破水中的霞光彩虹,船儿便缓缓地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 。
那“青草更青处”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梦幻般的境界?为什么令诗人那么神往?诗人没有明说,让我们展开想象,同诗人一道去尽情地享受吧 。
当晚上归来时,天上星光灿烂,水中星火闪烁,连小船儿也载满了一船星辉 。
波光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满载而归,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读这一节诗要特别留意“寻梦”二字,它是本节诗的“眼”,也是全诗的“眼” 。
此时此刻,诗人的心灵也在康河里“泛舟”,追寻着当年在康河里度过的美妙时光 。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意即向心灵的更深处追忆,他终于寻回了那“沉淀”在心灵深处的彩虹似的“梦” 。
诗人在梦幻中、在回忆中“满载一船星辉”,那“揉碎”了的梦“破镜重圆”,诗人陶醉了,忘情了,他沉浸在斑斓的梦幻里,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 。
第6节,在“追梦”中诗人忘情了,以至于高声“放歌”,但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猛然觉醒“我不能放歌” 。
为什么“不能放歌”?这是“沉淀”着的“梦”呀,这是积淀在心灵深处的隐私呀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要“别离”什么?要“别离”这“揉碎”了的“梦” 。
现在诗人把“梦”“寻”回了,那是甜甜的,他要独自享受,那是酸楚的,他只能独自吞噬 。
这静悄悄好比“别离的笙箫”,一个人静悄悄地沉思默想,在沉默中体味着别离的滋味 。
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这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 。
往日欢愉喧哗的康桥,也与他心气相通,今晚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别离那“揉碎的梦”而沉默了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无声胜有声,诗人无声的告别胜似有声的笙箫 。
第7节,跟开头呼应 。
首尾两节节奏相同,语意相似,仅变换几个词语,形成一种回环美 。
“不带走一片云彩”呼应开头“作别西天的云彩” 。
“云彩”是什么?读到末尾,我们不难看出,“云彩”就是诗人追寻的“梦”,“不带走一片云彩”或者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就是不带走这个“梦”,就是要“别离”这个“梦”,去追寻他的新的“梦” 。
诗词中的意境比如:忧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凄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荒凉:千上鸟飞绝,万径人综灭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世俗: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怎么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急!!!!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 。
《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 。
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