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意境营造( 五 )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一)走进作者,探知意境诗词的创作,特别是古代诗词,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更快进入诗词的意境 。
例如,在教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我没有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只是要求学生先熟读几遍,然后就逐句解释,特别重点讲解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讲明这两句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调,抒发伤感国事,心系家人的悲愁,学生听着记着,但一问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诗人的感情,诗歌的意境,他们却无法说清 。
因为他们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并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我向学生补充韩愈写此诗的背景 。
当听了背景的补充介绍后,学生们不再显得迷茫,对诗中包含的悲愁之情也能领会 。
通过上面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引导学生探知诗歌的意境,走进作者,走进其写作背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
(二)走进关键词,领会意境读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分析 。
读诗词亦然 。
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甚至用白话解释诗词句的方法,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无任何意义 。
领会诗词的意境,应该抓关键词语,由词语入手,分析作品写了那些事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理清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由此,在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而走进这幅画面所传递出的意境 。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若从字面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再直白不过,不就写国都沦陷,山河还在,京城的春天草木荒凉 。
不错,但要真正领会此中的意境,就要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几个词,再驱遣着想像去看,国都沦陷用了一个“破”字,可谓“国破”的残垣断壁,让人触目惊心,紧随一个“深”字,又让人满目凄凉 。
“城春”本应明媚悦人,这里却是“草木深”的荒凉之景,所以,这两句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浓烈的悲愁气息 。
诗人面对眼前的局势,所以看花也流泪,听鸟鸣也惊心 。
再读后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个“连”字,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烧的时间长,一个“抵”字道出了作者渴盼“家书”切切的思家之情 。
再注意尾联,国都破败,烽火连遍,家信不通,诗人的白发更加稀少,以致髻子都插不上 。
这样,抓住了整首诗的几个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个于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中日益衰老﹑白发苍苍的诗人形象 。
可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就会更加真切和深刻 。
(三)走进意象,体味意境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
因此,说到诗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谈诗歌的意象,因为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 。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典型的意象,作者用意象与意象叠加的方式,渲染一种萧杀荒凉的氛围,从而体现了主人公落寞的心境 。
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撞击人们的心扉,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由此可见,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 。
(四)走进联想和想象,开拓诗词意境如果说诗歌是翱翔高空的鸟,那么联想和想像往往是一双不可缺少的翅膀,一旦失去其一,就相当于失掉一半的生命力 。
作者在创作中,总是将其思想感情由联想﹑想像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于语言文字 。
诗词中意境与意象的区别是什么?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它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 境之中 。
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
二者 的区别在于,一是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二是意境是意象的升华;三是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