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意境营造( 三 )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 。
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
相关练习:试分析以下几首诗中的意象与意境:(1)《寻隐者不遇》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2)《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诗词中的意境营造】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参考答案:(1) 本诗有三个意象:松,山,云 。
三个意象构成一幅含义深邃的意境:老松耸立,大山云遮,我寻访隐者,知道他在山中,却无法找到 。
这些意象暗示我们隐者的超凡脱俗,行踪难觅,也寄予作者的向往和惆怅;甚而引发人们思考,生活中很多的东西我们都可望而不可及 。
(2)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 。
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
诗词中的意境有哪些因此,所谓“意境” 。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
在中国古代,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
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追求感情的真挚 。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 。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 。
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 。
诗,合乐的称为歌 。
另外、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意境,不合乐的称为诗 。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的本名(西汉时期《诗》被命名为《诗经》)...
题春晚中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境又称为境界,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