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舞狮子的寓意及象征是什么,舞狮子的由来和寓意( 四 )


了解元宵节的风俗2
1、元宵节为何要吃元宵
元宵俗称“汤圆”“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 。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楚昭王复国归途中泛舟长江,见江面上漂着个浮物,色白微黄,船工捞起来献给楚昭王 。昭王食之 , 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 , 味道鲜美 。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供臣民食用 , 以庆祝家国团圆 。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习 。
还有一则传说: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 , 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 , 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 。
据文字记载,宋代以前没有元宵,那时人们过元宵节吃的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到了唐代有了“正月十五日作膏粥 , 以祠门户”的说法,这种糕粥就是元宵的前身 , 经过多年的演变,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浮圆子”,也就是汤圆,寓意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 。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 。
如今人们一说起元宵,大家就认为是团团圆圆之意,认为这一天吃元宵象征着对亲人思念 。其实是后人根据谐音的浅近理解 。事实上,在古人看来,天上一颗星,人间一个人 , 各种星象和中国习俗联系紧密,例如门上挂一个红灯笼寓意“吉星高照”,挂三个红灯笼则是“福禄寿三星在户” 。而正月十五要点灯 , 灯就是对星的模拟 , 元宵其实也是 。
元宵和汤圆又有什么区别呢?归纳起来,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制作方法不同,南方的汤圆是用糯米粉,加水和成面以后,再加馅包制而成,而北方的元宵是直接用糯米粉一层一层滚出来的 , 口味上来说,元宵现做现吃更有嚼头,汤圆皮薄馅大,更黏更软 。
2、元宵的花样做法
汤煮元宵
要掌握“滚水下,漫水煮”的要领,并用汤勺缓缓推转,使元宵在汤中旋转 , 不致粘锅 。水沸时,可稍加凉水,保持似滚非滚状态 。煮到表里发虚,即可盛入事先放好糖的碗中 。如此,元宵整齐美观,软滑适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