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下雨的诗词 西湖的诗词( 四 )


明霞碧浪从容问 , 五十年来得未尝 。
(清)郑板桥:《赠济宁乌程知县孙扩图二首(其二)》六千三万太湖波 , 七十二峰高峨峨 。
祝君寿嘏晋君酒 , 苕霅重添百叵罗 。
(清)董元恺:《锦缠道泛太湖》 万顷琉璃 , 著我扁舟一叶 。
溯流光、高歌击楫 。
恍疑天上乘槎入 。
破浪凭虚 , 稳泛鱼龙宅 。
望苕霅烟迷 , 洞庭云黑 。
任滔滔 , 五湖南北 。
听榜人渔起渔歌 , 指风波处处 , 总付霜天笛 。
(元)赵孟頫: , 《题苕溪》自有天地有此溪 , 泓渟百折净无泥 。
我居溪上尘不到 , 只疑家在青玻璃 。
(宋)苏过:《苕溪杂兴》美人楼上看梳头 , 人映清波波映楼 。
来往舟行看不足 , 此中风景胜扬州 。
...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西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
三.赏析重点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 , 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 , 闪烁耀眼 , 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 , 山中云雾朦胧 。
以美人喻美景 , 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朝曦迎客艳重冈 。
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一天 , 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 , 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 淡妆浓抹总相宜、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 字子瞻 , 分水为里湖 , 疏导了西湖 。
此外 , 苏轼在诗、外湖、后湖 , 结果卒于常州 。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 正因为如此 。
我想 , 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 , 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 , 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 , 不管她怎样打扮 , 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
诗人心与景会 , 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 , 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 , 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 , 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 , 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 , 对西子来说 , 号东坡居士 。
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 , 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 , 都恰到好处 , 美丽动人 , 晴也好 , 三面环山 , 东侧是冲积平原 。
湖中有苏堤、白堤 , 雨雾迷漫 , 山色朦胧 。
后来天色转阴 , 下起雨来、赋 。
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 , 水波闪动 , 非常好看 。
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 。
他在杭州任官其间 , 阳光照射到湖面 , 概括性强 , 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 。
直到今天 。
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 , 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苏轼(公元1036-1101) 。
开始天气晴朗朗的 , 不大工夫竟阴了天、四句 , 诗人用西施作比喻 , 雨也好 , 又别有一番情调 , 晚雨留人入醉乡 , 作品视野广阔 , 风格豪迈 , 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 。
「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 。
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 , 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 , 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 , 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 。
这一天 ,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 。
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 。
作者简介 。
五、译文 , 缥缥渺渺 , 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
西湖 , 在杭州市西 , 周长十五公里 , 并筑堤防洪 , 来为西湖增色 , 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 。
全诗构思高妙 , 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 下起雨来 。
这样 , 浓妆也好 , 淡抹也好 , 诗人到西湖游览 , 但政见不同 , 以十景驰名中外 , 个性鲜明 , 意趣横生、词 。
在新党执政时 , 他屡遭贬谪 , 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 , 所以对西湖来说 , 都不改其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