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下雨的诗词 西湖的诗词( 二 )


8、知心惟有雕梁燕 。
自来相伴 。
东风不管琵琶怨 。
落花吹遍 。
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释义:懂得我心的只有这雕梁上的春燕 , 飞来飞去地与我相伴 。
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 , 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 。
9、宜雨宜晴 , 宜西施淡抹浓妆 。

【西湖下雨的诗词 西湖的诗词】

奥敦周卿《蟾宫曲·咏西湖》释义:雨也适宜晴也适宜 , 更像西施那样无论淡抹浓妆都艳丽无双 。
10、箫鼓晴雷殷殷 , 笑歌香雾霏霏 , 间情不受酒禁持 。
赵溍《临江仙·西湖春泛》释义:箫鼓声声震天犹如晴天响雷一般 , 香雾在湖面弥漫 , 笑声歌声不断 。
情趣涌现 , 哪里还受酒的束管?...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句赞扬的是那里的西湖 杭州西湖 。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 , 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 。
原作有两首 , 这是第二首 。
“水光潋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 西湖水波荡漾 , 波光闪闪 , 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 , 西湖周围的群山 , 迷迷茫茫 , 若有若无 , 非常奇妙 。
从题目可以得知 , 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 , 起初阳光明丽 , 后来下起了雨 。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 , 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
“晴方好”“雨亦奇” , 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 , 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 , 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
西子 , 即西施 , 春秋越国美女 , 原为浣纱女 , 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 , 献给吴王夫差为妃 。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 , 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 , 同有一个“西”字 , 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 , 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 , 不用借助外物 , 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 , 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 。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 , 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 , 都美妙无比 , 令人神往 。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 , 从此 , “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 , 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 , 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
这首诗的流传 , 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拓展阅读】杭州西湖是和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有着密切联系的 。
西湖的美 , 首先是被历代文人认识并逐渐开发的 。
可以说 , 没有众多文人的描绘歌咏 , 西湖是不会如此受人推崇的 。
仔细想一想 , 这其中 , 与西湖关系最为密切的算是苏轼先生了 。
苏轼一生两次赴任杭州 。
第一次是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 。
他当年36岁 , 历时三年 。
苏轼一到杭州 , 就被这里的秀山丽水所深深吸引:“未成小隐聊中隐 , 可得长闲胜暂闲 。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酔书》其五) 。
苏轼饱览了西湖的美景 , 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
早晚、阴晴、晦明 , 西湖都有自己的美 , 苏轼都一一捕捉在了自己的笔下:“西湖三面环山 , 中涵绿水 , 松排青嶂 , 草满平坡 。
泛舟湖中 , 四面瞻视 , 水光山色 , 竞秀争奇 , 柳岸花汀 , 参差掩映 。
已而峰衔翠霭 , 月印波心 , 画舫徐牵 , 菱歌晚渡 , 游人俨在画图中也 。
”(《题西湖诗卷》其一) 。
这是对西湖美的总体真实写照 。
那时西湖的春景 , 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西湖春景 , 霁晓最宜 , 柳带朝烟 , 桃含宿雨 , 芳草沿堤 , 与湖柳映碧 , 更见渔舟来往 , 今人疑武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