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下册全部古诗词 六年级上下册日积月累( 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
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
”别枝:斜枝 。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
⑤见:同“现” 。
“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古诗词选本都注为:别枝,旁枝,与“主干”相对而言;一说另一枝 。
我们认为:“别”字应作动词讲,是“上”的意思 。
该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词人夜行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于月光被山岭所挡,词人所处的位置及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 。
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抬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起来 。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洒落山前,要下大雨了 。
过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译读】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
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
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 。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所有古诗及诗意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鸟鸣涧作者: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竹 石(清)郑燮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已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意思: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美女 帮帮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