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师出高徒谚语


严师出高徒谚语

文章插图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 。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
有一定道理,但还有一说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啦 。
关于严师出高徒的例子:1907年度诺贝尔化学得主毕希纳,曾求学于阿道夫?贝耶尔门下 , 老师是比他早两年步入诺贝尔殿堂的德国著名有机化学专家 。
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多次出现师徒相承延续四五代的“人才链”,这是长链式 。例如:获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培养本国的物理化学家瓦尔特?能斯脱(1920年获奖),获奖后的能斯脱有依次协助培训了美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1923年获奖);当密立根进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后,又接受卡尔?安德森(1936年获奖)为他的学生;然后安德森又大力提携和热心指导了唐纳德?格拉赛(1960年获奖) 。这部诺贝尔奖金师徒五代相继的历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
正面例子:孟子给人的形象是自尊而凛然不可犯,有时不免令人望而生畏,这一点 , 从师生关系上可以看出 。在学生面前,他更多地呈现出严师的形象 。
一次,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到齐国,因为没有马上安顿好,未能当天去看孟子 。第二天乐正子去见孟子时,孟子很不高兴,劈头就说:“你也想到来看我吗”乐正子感到语气不对,也不知怎么回事,忙问:“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孟子并不直接回答,转而问道:“你到齐国几天了”乐正子老老实实地答道:“昨天已到 。”孟子听后便极为不快地说:“既如此,那么我刚才说那样的话又有什么可怪”乐正子这才明白孟子生气的原因是自己抵达齐国后没有立即去看望他 , 于是赶紧解释,昨天没有及时到老师那里,是因为住所尚未落实好 。孟子一点也没有放松,继续责问:“你难道听说过,一定要住所找好了才来求见长辈吗”乐正子只好向孟子认错 。在这段对话中 , 孟子的态度始终咄咄逼人 ,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师道尊严的维护,显然压倒了对学生的宽厚和关心 。确实,就人格形象而言,孟子可敬的一面似乎超过了可亲的一面 。
孟子在对待不同观点时,常常火药味很浓,其论战的态度往往妨碍了彼此的理解与沟通;好辩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很容易变成强词夺理 。在燕国是否可伐这一问题上,孟子之辩,便有这种意味 。齐国大臣沈同曾私下问孟子:“燕国内乱,是否可以讨伐”孟子回答:“可以 。”原因是燕国之君子哙不该随便把君位让给燕国之相子之 。后来齐国果真讨伐燕国 。当时有人问孟子:“先生曾劝齐国伐燕国,是否有这回事”孟子答道:“并无此事,当初沈同问我:‘燕国可以征讨齐国吗’我回答:‘可以 。’如果他再问我:‘谁可以伐燕国’我就将回答:‘只有代表天意的人才可以伐燕国 。’既如此,怎么能说我劝齐伐燕”这种辩解在逻辑上固然无懈可击,但却很难使人心悦诚服,它使孟子的哲学家形象同时又带上了某种辩士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