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确定三个主应力中哪个为0


怎么样才能确定三个主应力中哪个为0

文章插图
强度理论是判断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是否破坏的理论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有两种不同的破坏形式:一是在不发生显著塑性变形时的突然断裂 , 称为脆性破坏;二是因发生显著塑性变形而不能继续承载的破坏,称为塑性破坏 。破坏的原因十分复杂
四个基本的强度理论分别为第一强度理论 , 第二强度理论,第三强度理论和第四强度理论 。现将它们的有关知识点对应列于四个强度理论比较表,以便于比较学习 。
第一强度理论
第一强度理论又称为最大拉应力理论,其表述是材料发生断裂是由最大拉应力引起,即最大拉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材料发生断裂 。
在简单拉伸试验中,三个主应力有两个是零,最大主应力就是试件横截面上该点的应力 , 当这个应力达到材料的极限强度σb时,试件就断裂 。因此,根据此强度理论,通过简单拉伸试验,可知材料的极限应力就是σb 。于是在复杂应力状态下 , 材料的破坏条件是
σ1=σb(a)
考虑安全系数以后的强度条件是
σ1≤[σ] (1-59)
需指出的是:上式中的σ1必须为拉应力 。在没有拉应力的三向压缩应力状态下,显然是不能采用第一强度理论来建立强度条件的 。
第一强度理论适用于脆性材料,且最大拉应力大于或等于最大压应力(值绝对值)的情形 。
第二强度理论
第二强度理论 又称最大伸长应变理论 。它是根据 J-V彭赛列的最大应变理论改进而成的 。主要适用于脆性材料 。它假定,无论材料内一点的应力状态如何 , 只要材料内该点的最大伸长应变ε1达到了单向拉伸断裂时最大伸长应变的极限值εi,材料就发生断裂破坏,其破坏条件为:
ε1≥εi(εi>0) 。
对于三向应力状态, , 式中σ1、σ2和σ3为危险点由大到小的三个主应力;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见材料的力学性能) 。在单向拉伸时有 ε1=σ1/E,所以这种理论的破坏条件可用主应力表为:

第二强度理论适用于脆性材料,且最大压应力的绝对值大于最大拉应力的情形 。
第三强度理论
第三强度理论 又称最大剪应力理论或特雷斯卡屈服准则 。法国的C-A de库仑于1773年 , H特雷斯卡 于1868年分别提出和研究过这一理论 。该理论假定,最大剪应力是引起材料屈服的原因,即不论在什么样的应力状态下,只要材料内某处的最大剪应力τmax达到了单向拉伸屈服时剪应力的极限值τy,材料就在该处出现显著塑性变形或屈服 。由于, 所以这个理论的塑性破坏条件为:
σ1-σ3≥σ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