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等待很久却被辜负”的古诗句有哪些?( 二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4、宋代: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
5、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比喻春华秋实的诗词 “春华秋实”有两种意思:一,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
“华”同“花” 。
春天开花,秋天结实 。
引申为先挥汗耕耘、适时播种,后才有丰收的喜悦,这是比较多见的 。
二,比喻文采与德行 。
多指因学识渊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洁 。
(相反,若“习近不肖,礼贤不足”,则离“春华秋实”远矣) 。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
三,此词现也用作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
相当于“春去秋来”,这种用法在当代诸多文学作品中已有应用,《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 月情 :春华秋实,廊子前的石榴熟了 。
这棵石榴树,今年结果特别密,长得特别大....
比喻好久没见,若干年后又相逢的成语/熟语/诗句等 明月、夕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
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
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
』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
流水、落花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
』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於死亡的焦虑、懮伤 。
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则用『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
杜鹃、鸿雁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杜鹃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
』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
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 。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 。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相思 。
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 。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元稹《菊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
梧桐、芭蕉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