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感人的事迹( 四 )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 。
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
注释 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愿大王急渡 。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
” ⑵兵家:一作“由来” 。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
不期,难以预料 。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
才,一作“豪” 。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6]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6]
名家描写黄山的诗词望黄山诸峰 唐 释岛云 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
因公檄按游黄山 宋 吴黯 倏忽云烟化杳冥,峰峦随水入丹青 。
地连药鼎汤泉沸,山带龙须草树腥 。
半壁绛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灵 。
霓旌去后无消息,犹有仙韶动俗听 。
游黄山留题 宋 张冠卿 路尽清溪逼画图,乱云深处插天都 。
雾开虎豹文姿出,松隐龙蛇怪状孤 。
吐焰看砂奴火齐,凌虚精舍碍灵乌 。
我来为访容成侣,试问丹丘果有无 。
游黄山 宋 朱彦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
游黄山 宋 焦炳炎 秀出云霄一杖探,诸峰高下护晴岚 。
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见龙津月在潭 。
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无语住三三 。
粥鱼敲动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结庵 。
汤泉 宋 焦静山 渟渟灵水养灵珠,籁定波生注玉壶 。
洗尽尘劳多少客,不知还解洗心无 。
送温处士归黄山百鹅峰旧居 唐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
采秀辞五岳,攀峦历万重 。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