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橘逾淮为枳》教案怎么写?( 四 )


教学目标:
1、掌握“善、坐、为、诣、病”等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角
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 。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 。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 。”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
显然,晏子的这次出使不会一帆风顺了,接下来他还会遇到哪些刁难,他又如何应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橘逾淮为枳》 。
二、正音正字,梳理情节
1、读课文,正音正字 。
2、反馈预习单,疏通文意,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
3、复述故事情节 。(不要句句翻译,以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复述) 提示: 复述思路;晏子将使楚——晏子至——晏子对 欲辱之————————自取其辱
三、探究对话,品味比喻
1、楚王预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也”,晏子用什么反驳取胜呢? 明确;
★比喻: 橘生淮南则为橘——民生齐不盗水土异也 生于淮北则为枳——民入楚则盗 环境对人影响(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其实味不同——人的本质变了
★反驳有力: 反问句式 “得无……” (朗读,读出那种反问,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语气 。)
追问1:你能想象楚王被驳后那个“笑”是怎样的神情吗?
追问2: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做?那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言善辩 机智从容 爱国
2、楚国君臣明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为什么还要密谋羞辱晏子呢? 明确;
☆楚国强大,齐国示好(知人论世)
☆提前密谋,掌握主动 朗读:试着体会楚国君臣的语气和心理 。王视晏子 固善盗乎——傲慢,嘲笑
师小结:掌握主动的楚国君臣在这次交锋中一败涂地,其自大与愚蠢不言而喻, 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反衬晏子的机智从容、能言善辩) 追问:楚王羞辱的是晏子一个人吗?
四、总结要点,感悟先哲智慧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这个大纷争的时期,晏子作为一个使臣出使楚国,肩负着结盟的重任,结盟不是示弱,不是丧失尊严 。晏子以一个比喻水土可能造成植物变化,环境亦可以改变人的本质,驳斥的振振有词的楚国君臣哑口无言,先辈的智慧就在于此,大国的自信也在于此 。
五、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1、整理本文的实词,要求:写清例句,写准意思,分类整理 。
2、小组分工合作,将本文改编成一个独幕剧,进行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