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婉约悲凉( 三 )


下阕墙内外 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本词是消春之作 。
不过,作者还借“何处无芳草(知音)” 以自慰自勉 。
“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
------------------------------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
“枝上柳绵吹又少 ”,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
“墙里秋千墙外道 ”,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 。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
求伤感的古风诗词! “楚之辞,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宋元戏曲史·自序》王国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形式,其发展往往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息息相关 。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成就,其中尤以唐宋诗词成就最高、存世最多、流传最广 。
唐诗也好,宋词也罢,乃至辞、赋、元曲,其实都和声律有关,是能够和着乐曲演唱出来的,可以说没有声律便没有诗词 。
诗通常为四言、五言、七言,长短一样,对仗工整,虽可配乐,却无定谱 。
词有长短句,几句几字全由词谱而定,而词谱就是词牌,写词就如同为歌曲填词一般 。
古诗讲究格律,格指意格,律指声律 。
古人作诗,力求“通变勿忘复古”,坚持诗歌重视意格的传统,不因声词而忘意格 。
这便是古诗讲究的风骨,力臻“格高而律清” 。
古词是一种美好得宜、善于修饰的诗歌形式 。
上不似诗,下不似曲,柔丽隽永,含思婉转,最擅长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是以自古便有诗庄词媚之说 。
点评古诗词本是文人墨客研习学问即兴所为,谈笑间尽显雅趣 。
写到这里,就觉得自己干的这事儿不合时宜 。
可古诗词的魅力实在难挡,即便在关公面前耍一回大刀也在所不惜了 。
顺便效仿CCTV-5的《天下足球》节目,将TOP10的特别策划进行到底 。
下面十首诗词未必首首经典,对我来说却印象深刻 。
选择伤感的主题,主要还是基于辩证的看待问题的综合考量,毕竟那些情真意切的文字背后隐含了诗词作者真挚的期许与远大的理想 。
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陇西行》陈陶·唐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七言诗,短短的两句,却足以令观者动容 。
等待,本已是件倍受煎熬的事,一语道破的残酷现实更令所有希望化为乌有 。
一边是无定河边征人的尸骨,一边是翘首期盼归人的双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