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望江南中意象意境


苏轼望江南中意象意境

文章插图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宋代〕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看 一作:望)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
【苏轼望江南中意象意境】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
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 , 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 。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 , 春色尚未褪?。头缦跋埃?吹起柳丝千条细 。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 。“试上超然台上看 , 半壕春水一城花 。”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 。其次,三、四句直说 , 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烟雨暗千家 。”五句是说,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 。
三个层次显示有一个特写镜头导入 , 再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这是上片,写春景 。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 , 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 , 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 , 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 , 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 , 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